第三届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学术会议-放射性核素治疗分会场顺利召开
2025年06月30日
由中国核学会医学物理分会主办,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承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协办的“第三届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学术会议暨中国核学会医学物理分会学术年会”于2025年6月27日在成都盛大开幕。6月28日,放射性核素治疗分会场成功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核素治疗领域专家齐聚一堂,围绕放射性核素治疗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开幕式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核医学科主任田蓉教授主持,她向各位与会嘉宾致以热烈欢迎。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何作祥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蒋宁一教授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林教授分别致辞。三位教授结合自身丰富的临床实践与深刻体会,回顾了核素治疗逾百年的发展历程,深入剖析当前面临的挑战与困境,并对放射性核素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表达了殷切期望。本次学术年会内容丰富、亮点纷呈,涵盖了核素治疗的前沿进展、临床应用及学科建设等多个关键领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高再荣教授围绕《在变革浪潮中坚守与创新——分化型甲状腺癌碘-131规范化治疗新探》作专题报告。高教授从分化型甲状腺癌碘-131治疗的发展历程及相关指南入手,系统梳理了当前临床实践中面临的核心问题,深入分析了术后患者接受碘-131治疗比例下降的深层原因。他强调,临床医生应紧跟最新诊疗指南,科学评估患者接受碘-131治疗的实际获益,以实现个体化、精准化治疗。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科杨爱民教授作了题为《新形势下核医学学科建设实践与思考》的精彩报告。杨教授从国家政策导向及医院对核医学发展的新要求出发,结合临床精准诊疗不断升级的现实需求,深入剖析了当前核医学学科建设中面临的核心问题与瓶颈。报告为正在进行改建或筹建的核医学科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思路与实施路径,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欧阳伟教授作了题为《国家绩效考核下核素治疗病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专题讲座。欧阳教授立足于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新形势,深入剖析了核素治疗病房建设与发展的核心难点及战略方向,系统分析了诊疗一体化带来的新机遇。他提出应通过扩大治疗病种范围、细化病房运营管理、强化多学科协作等策略应对挑战,为核素治疗病房的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有力指导与实践路径。“励精图治、突出重围”这一环节由上海市公卫临床中心、同济大学临床核医学中心吕中伟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雪鹃教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赵倩教授、主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匡安仁教授、攀枝花中心医院何涛教授及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郭佳教授就上述报告展开了热烈讨论。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余飞教授以《阿尔法核素治疗肿瘤的120年历程——“居里疗法”的新焕颜》为题,系统梳理了α核素治疗的百余年发展脉络,深入剖析了α粒子的传统优势与近年来不断显现的新兴优势,并介绍了其团队在该领域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余教授指出,未来应高度关注α核素在“局部—区域—系统”多尺度层面的辐射生物效应,逐步建立起更为完善的多尺度抗肿瘤作用网络,以推动阿尔法核素治疗向更高效、更精准方向发展。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罗斌教授围绕甲状腺癌外科治疗的热点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指出当前甲状腺癌发病率持续上升与死亡率相对稳定之间存在的“鸿沟”,以及临床实践中日益突出的过度诊断问题。罗教授从治疗时机选择、手术方式优化到晚期甲状腺癌干预等多个维度,系统分析了甲状腺癌外科治疗中的关键难点。在全面介绍外科技术最新进展的同时,他还展望了人工智能在甲状腺癌全病程管理中的潜在应用价值,为未来精准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黄蕤教授以《新型放射性核素治疗临床实践后的思考》为题作专题讲座。黄教授指出,诊疗一体化正在引领医学模式的深层变革,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药物疗效与毒性之间的权衡、治疗适应症的拓展、治疗窗口的前移,以及药物获取与监管政策等问题。她强调,未来应通过多维度协同举措,推动放射性核素治疗突破当前瓶颈,真正实现更广覆盖、更高精准度和更优疗效的临床应用。“创新转化、砥砺前行”这一环节由核工业416医院史育红教授、四川省肿瘤医院程祝忠教授主持,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颜和平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沈国华教授及四川省人民医院高海燕教授就上述报告展开了热烈讨论。在当日下午的会议中,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陈跃教授以《在国内形势下如何合理开展新型核素治疗》为题作专题讲座。陈教授深入分析了我国核素治疗的现状及国家层面推动核素治疗发展的战略方向,并结合具体治疗案例,系统阐述了新药研发与临床转化的关键路径,为实现精准诊疗一体化奠定了实践基础。同时,他指出转化研究在当前发展阶段所面临的挑战与关键意义,呼吁通过政策先行先试,为我国核医药产业开辟“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局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于江媛教授围绕《神经内分泌肿瘤核素治疗的现状与前景》作学术报告,系统介绍了核素治疗在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临床应用基础与实践进展。报告中,于教授重点分析了α核素治疗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出该疗法在提高客观缓解率、精准筛选获益人群及确定适宜治疗剂量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整体尚处于探索与优化阶段。此外,她还介绍了新型放射性核素161Tb在神经内分泌肿瘤治疗中的前沿应用,为该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与思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杨彪教授以《钇-90操作流程与临床实践》为题作专题讲座。杨教授系统介绍了钇-90微球治疗的全流程,结合具体病例,深入阐述了钇-90在肝细胞癌转化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及肝内胆管癌等多种疾病中的治疗策略与疗效评估。通过对多个适应症的详细解析,杨教授全面展示了钇-90精准介入治疗的独特优势及广阔前景,极大拓宽了与会医师对放射性微球治疗的理解和临床应用视野。“朝霞初绽、续写华章”这一环节由四川省人民医院张伟教授、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温广华教授主持,四川省肿瘤医院寇莹教授、攀枝花中心医院吴捷教授及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石磊教授就上述报告展开了热烈讨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核医学科邢岩教授以《前列腺癌靶向PSMA的诊疗一体化研究进展》为题作专题报告。邢教授回顾了177Lu-PSMA放射性配体治疗的临床试验成果,结合最新研究数据,为临床决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此外,她还分享了基于PSMA PET显像在前列腺癌全程管理各阶段的应用经验,提出了核医学医师出具高质量PSMA PET报告的工作框架,助力推动PSMA诊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核医学科马超教授围绕《PET/CT助力分化型甲状腺癌精准诊疗》开展专题讲座。马教授系统分析了PET/CT在分化型甲状腺癌多个临床场景中的应用价值,涵盖初诊分期、术后再分期、可疑病灶性质评估、术后隐匿转移追踪及靶向治疗疗效监测等方面。通过代谢显像实现全周期精准管理,有助于提升诊断效率、优化治疗策略,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四川绵阳市中心医院陈正国教授分享了《基层医院开展新型核素治疗》的宝贵经验。陈教授聚焦前列腺癌配体介导的放射性核素治疗,重点介绍了新兴核药161Tb-PSMA在诊疗一体化方面的最新进展。通过展示本中心161Tb-PSMA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试验成果,陈教授为基层核医学研究者开展新型核素药物的研究与临床转化注入了信心与动力。“实战分享、共谋发展”这一环节由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李素平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斌教授主持,雅安市中心医院杨福洲教授、四川省科学城医院杨兴教授、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邵付强教授、核工业416医院江雪教授及363医院青春教授就上述报告展开了热烈讨论。最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黄蕤教授作会议总结,代表主办方向各位参会嘉宾表示衷心感谢,并表达了对核医学未来发展的美好期望。此次会议汇聚了核素治疗领域的众多专家,深入探讨了放射性药物研发与治疗策略的最新进展,为与会者搭建了宝贵的交流与合作平台。通过多学科的交叉研讨,会议进一步促进了核医学治疗领域的协同创新与发展。
最新更新
-
2025.07.03
-
2025.07.03
-
2025.07.02
-
2025.07.02
-
2025.06.30
-
2025.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