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

共筑核医学人才高地 共绘学科发展蓝图

2025年07月03日

2025年6月28日,由中国核工业教育学会核医学医疗人才分会主办的2025年分会学术年会在成都隆重召开。中国核工业教育学会理事长王安民、核医学医疗人才分会会长何作祥、副会长兼秘书长杨敏福、副会长吕中伟、陈跃、郑刚阳,学会副秘书长、分会委员及参会代表等50余人参加会议。大会由吕中伟、杨敏福主持。


图片
图片

会议设置开幕式、学术报告、辩论研讨等环节,与会代表共商核医学人才发展大计,擘画核医学蓝图。



开幕式:擘画蓝图启新程

图片

中国核工业教育学会理事长王安民在开幕致辞中充分肯定了分会成立一年来取得的工作成果,并深刻阐述了核医学在国家医疗体系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指出当前我国核医学仍面临人才梯队建设亟待优化,学科交叉融合深度不足,区域资源配置不均衡等突出问题。同时提出“三位一体”创新发展路径建议:一要坚持“又红又专”育人导向,将思政教育深度融入专业培养;二要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诊疗一体化等“卡脖子”技术难题;三要开放协同,建立“产学研医”协同创新机制,为中西部培养更多核医学骨干人才。

图片

中国核工业教育学会核医学医疗人才分会会长何作祥系统总结了分会成立一年来的工作亮点,重点介绍即将推进的核医学人才库和人才培育示范基地建设,同步启动核医学人才认证体系建设。

图片
图片

在全体与会代表的见证下,王安民理事长与何作祥会长共同启动了“核医学人才库和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标志着核医学人才分会建设迈入新阶段。



学术盛宴:智慧碰撞谱新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会议设置了高水平的学术报告环节,此环节分别由王雪梅、程爱萍、黄蕤、杨爱民主持。

图片
图片

山西医科大学武志芳教授在《中国核医学专业人才和学科发展战略》报告中指出,在核医学发展的黄金期,我国核医学从业人员却呈现数量缺口和质量失衡,服务能力瓶颈和设备空转困局与精准医疗需求严重不匹配,核医学科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学科建设必须注重“优秀学科带头人+特色学科方向+发展规划+学科资源投入”四个核心基础,建议把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行业资质培训等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以尽快缓解我国结构性人才荒,满足核医学高质量发展需求。

图片
图片

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张永学教授分享了“协和模式”的成功经验,该模式通过“硕博2+3”精英培养计划(博2海外研修联合培养1-1.5年),已培育出20位学科骨干。

图片
图片

同济大学附属十院马超教授在《满足人才需求的核医学人才培养》报告中指出,跨学科、重实践、促创新,加强复合型人才建设以促进核医学高质量发展,并提出通过良好的科室氛围、肥土壤、选好苗、精培养等加快培养核医学青年才俊。

图片
图片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陈跃教授在《满足人才需求的核医学人才培养》报告中重点阐述了“医学+工程”双背景培养模式,现场展示了其团队研发的智能影像诊断系统,该系统将诊断效率显著提升300%。陈跃指出,核医学发展日新月异,涉及融合影像诊断、核素诊疗一体化、肿瘤防治等知识,要培养适应学科发展的核医学医师、核医学技术和放射性药物等专业复合型人才,促进核医学高质量发展。



思想交锋:凝聚共识促发展

当前,核医学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尤其在精准治疗和核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本次会议把握时代脉搏,创新性地设置了“人才发展辩论”环节,两组委员交替发言,围绕学科发展核心要素展开深度探讨。辩论环节由程爱萍、邢岩主持。

图片
图片

山西医科大学武志芳教授作为正方代表提出:“核医学科建设以人才引育为关键要素”,付占立、李肖红、王翔、陈珍平等委员作为正方代表发表意见。

副会长郑刚阳作为反方代表论证:“核医学科建设以医院支持为关键因素”,付琪镔、杜洋、杨强、袁建伟等委员作为反方代表发表意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经过激烈研讨、深入交流,双方达成重要共识:核医学科需建立“人才-平台-政策”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型,即核医学人才困境需从教育供给侧改革、职业生态优化、技术赋能三维度破局,建议采取短期靠政策激励,中期靠教育革新,长期靠技术迭代的分阶段策略,加快推动核医学科发展。一场有意义的促进核医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讨论,在高度集中的共识中结束。



组织建设:蓄势赋能开新局

会议审议通过了委员增补变更提案,确立了2025年分会建设目标,即建立核医学人才库和核医学人才培育试点基地,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与会专家委员一致表示,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携手推进核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共同谱写核医学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 The End -
 撰 稿  | 杨海燕
 编 辑  | 王岸璐
 审 核  | 学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