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

【科普周刊260期】“我的脑袋”去哪儿了?

2022年12月17日

科普

今天的科普内容,是由一个病例引发的思考。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个病例:

病史及体格检查

患者,男,48岁,因“C6-T2椎管内肿瘤”行PET/CT检查,了解全身情况。因椎管内肿瘤压迫,患者平躺困难。为让患者坚持20min不动,我们给患者头部垫高,先完成体部全身PET/CT检查,给患者加采脑3D显像。 

PET/CT脑3D常规图像

image001.png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图明显的脑袋显示不全,看到这个图我们产生了怀疑,我们采集的脑袋,去哪儿啦?

之后我们仔细回想了这个检查流程,核对了重建参数。重建后PET/CT脑3D图像如下:

image003.png

这张图我们可以明显看到,脑袋回来了!那么,我们是如何做到的呢? 

如下图,我们更改了CT以及PET重建的范围,于是把采集到的数据重新重建了一次,找到了我们的脑袋!

image005.png

那么,重建参数有哪些呢?

CT

(一)重建层厚

扫描时所采用的探测器结构将影响图像后重建的可选层厚。

(二)层间隔

两个相邻图像层面的中心之间的距离。

默认值等于层厚,表示两层图像之间无缝隙无重叠。

对螺旋扫描,在后重建时,选择层间隔小于层厚(如一半),能得到质量更好的冠状面和矢状面图像。也可结合薄层重建进一步改善空间分辨率

image007.png

(三)重建视野DFOV

选择SFOV内的某部分区域进行图像重建,可以将该区域图像集中放大显示,有利于对局部病灶的显示

(四)重建算法

数学算法,在重建时决定了CT图像的低对比度探测能力和空间分辨率

从左至右:图像越来越锐利,分辨率变好,但噪声放大,均匀性变差

image009.png

PET

image011.png

了解了以上的不同重建参数,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改变重建参数以后,到底改变了什么

CT选用不同重建算法所致图像差异

20221217113515_gwnkwfb67d.png

PET选用不同矩阵重建所致图像差异

image015.png

说了这么多,我们该如何选择重建参数呢?

1、参考文献、指南。特别是新药新项目

2、按需求、经验及理论知识及时调整,选择合适的重建参数

 

最后,对今天的内容进行总结:

1、PET/CT检查时,尽量将靶器官置于视野中心。(采用激光灯定位确定视野中心)

2、图像丢失或许并不是没有采集到,只是没有重建出来。

3、若患者被动体位无法配合,不要害怕,我们还可以重建。

4、多学习、多思考,掌握多项技能,选择合适的重建参数,展现出被隐藏的图像。


作  者:胡 帆

单  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核医学科        

2022年第38期  总第二百六十期

责任编辑:胡 帆

编  审:陆克义


部分图片、视频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