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

中国核学会核医学分会信息化与人工智能专业工作委员会全国核医学大样本抽样调查启动

2020年08月06日

世界核能医学研究自2000年后飞速发展,各种新科技技术在先进科学理念的引领下,得以在临床医学转化并进行实践。经过30年左右不断的研究、设计和改造,在2000年后推出商业医用型新一代的PET/CT,代表了划时代的分子影像的进步,人类终于在分子水平的概念基础上,得以实现分子影像,细致入微地观察到了分子在肿瘤、神经、心脏脏器的活动规律。

中国核医学的步入,紧随时代的潮流,特别是在医学影像价值观念体系,从科学研究、理论性、γ光子影像、实验室的水平上,渐入到了临床应用、分子靶向探针药物合成、正电子影像、靶向药物诊疗一体化的高水平的临床实践,分子诊疗与临床应用得以更快速、更密切的结合,为靶向诊断、药物应用、疗效评价、慢性重大疾病的世界医学研究方向上提供了精准和有效的方法,但这个进步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中国核能应用和核医学科研思维、科技发展受制于传统核应用和核医学的桎梏, 在新旧技术、传统和分子影像和治疗急速转变的过程中,政策性的引领、环保、建设等系列性法规、配置证数量、场地建设要求、医院导向支持以及学科发展等方面,远远地落后于世界科技进步和分子诊疗的进展,特别是在设备配置和应用,专业人才培养和配置,临床转化应用方面。目前,这些方面仍然受到一定的限制和制约。

鉴于科技技术和分子诊疗发展的差距和限制,中国核学会核医学分会于2019年5月批准并成立了信息化与人工智能专业工作委员会,中国核学会核医学分会理事长何作祥教授及侯任理事长李亚明教授在会上提出,信息化与人工智能的发展迫在眉睫,了解中国核医学的基础信息,破解目前的困难和阻碍,尽最大的力量,推动科技进步,推进分子影像的临床应用,为中国医疗事业发展、为民众的优质医疗服务提供可靠地保障。信息化与人工智能是必备的先决条件和一切发展的政策的支持依据和可靠地保障。

首届主任委员王雪梅教授组建了学会的框架并对未来规划做了部署,包括成立背景、学会任务、主要负责人和组织构架、工作的内容及中、短期规划等。副主任委员董孟杰教授、袁耿彪教授、陆克义教授、李晓峰教授、颜建华教授等共同为学会的发展进行了详尽的商议,并完善和补充了短期计划及中长期计划。主要工作任务:1、质控标准化;2、数据深度挖掘及大数据分析;3、信息化平台及远程网络的建立;4、大数据安全。主任委员王雪梅教授负责总体的工作任务,由袁耿彪教授牵头进行相关调研工作及大数据分析,天思英弘等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经过了半年左右的框架设计和问题的集成,目前,已经完成该项目的设计,即将挂网运行。此次是涉及全国核医学各个领域的全方位的行业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到运行成本、设备、药物、人员薪酬、健康、工作状态、医患满意度以及学科和地区发展的态势。此次为大样本的抽样调查,希望能做到调查数据可靠真实,它有赖于每一位核医学工作者的支持,分析报告将会全面分析核医学目前的状况,为核医学学科合理化建设、设备配置、新药合成应用、人员配置以及新技术转化等提供全方面的可靠数据支持,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特别是为新政策的颁布,采取更加开放、更加宽容的支持新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普惠广大的民众,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与世界科技进步同步的医疗技术和服务。更借助于李思进等核医学界的民主党派的积极呼吁和参政议政,让更多的提案进入到国家发展战略规划,更好地促进核能的应用,促进核医学的发展。

相信,每个人的真诚的参与,都会为核能和核医学的发展提供最大的支持。

核能和核医学的发展离不开你的调查!

非常感谢你的参与。

 

中国核学会核医学分会信息化与人工智能专业工作委员会

主任委员王雪梅  副主任委员袁耿彪  团队成员

2020-8-6



20200806114351.jpg

扫描二维码进入抽样调查页面


PC 端登陆请点击